1984年4月,老山战役的拔点还击坚守防御战斗正式打响。这场战斗是中国军队与越南军队在边境地区的激烈较量,涉及中国的多个军事单位,包括第14军、第11军、第1军、第67军、第47集团军、以及第27集团军中的六个野战军单位,还有步兵第37师等加强部队。与此同时,越南也组织了精锐部队出战,从五大军区中调集了11个师,双方的战斗异常激烈。根据越南老兵的回忆,在上战场的前一晚,他们吃了最为丰盛的一顿餐食——“干米伴盐巴”,几乎吃光了所有的食物,因为没有人知道是否能活到第二天。
一、越南老兵眼中的渭川(老山)战役
在越南老兵的眼中,中国与越南军队在老山的战斗是异常惨烈的,尤其是在河江前线的冲突,形势尤为严峻。尽管越军的主力包括了316师、第3师、356师等王牌部队,但中国军队的顽强防守,阻止了越军多次发起的大规模反攻,尤其是著名的“MB-84”战役,也就是7月12日的反攻行动。越南军队曾组织团营级别的反攻,但都被解放军坚强的防线逐一击退。
展开剩余80%当时,越南356师的年轻老兵阮文金(18岁)回忆起老山的战斗,依旧能够在脑海中清晰地看到当时激烈战斗的场面,以及弥漫在空气中的硝烟味。他回忆到,1984年4月底,师部接到紧急任务,命令要求他们和其他部队一起夺回中国军队占领的高点。接到命令后,356师迅速集结,准备在渭川投入战斗。
到了5月,越南军方开始积极调动兵力,准备发起大规模的反攻,以期重新夺回老山的阵地。在行动前,越军的侦察任务被交给了356师的各个单位,其中876团的侦察队长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战术建议:“772高地是我们的主攻目标,只要控制了这个制高点,就能切断中国军队的跳板。”
越军认为,如果控制了772高地,就能有效威胁到河江镇,而中国军队也有可能通过这里发动进一步的进攻。正因如此,越方对侦察任务格外重视。由于解放军已经牢牢占领了772高地,越军面临着极大的困难和危险。为了避开中国军队的侦察,越军的侦察小队决定在夜幕掩护下开展行动。
经过数周的侦察,越军发现,通往772高地的唯一通道就是一条山间小路。为了避免触雷和遭遇中国军队的伏击,越军侦察小队只得小心翼翼地行动。据越军侦察报告,中国军队在该区域部署了一个步兵团,并且有炮兵营和雷达系统的支持。显然,要想成功反攻,越军的首要任务是避免中国炮兵的打击。
随着战斗的进一步升级,越南总参谋部与第二军区制定了“MB-84”战役的计划,决定发动大规模的反击。1984年6月,越军进入了试探性进攻阶段,试图迷惑中国军队的视线。直到7月12日,这一天成为了中越两军最为惨烈的一天。
二、7月12日的“大战”反攻
7月12日的凌晨,越军开始向老山前线逐步逼近,准备进行全面反攻。当天的天气极为恶劣,天色昏暗且大雾弥漫,这让越军的进攻变得更加困难。然而,尽管遇到天气的干扰,越军依然决定全力出击。第一轮攻击发起后,越军试图占领772高地,并展开包抄。与此同时,越军还试图向中国军队的炮兵阵地发动突袭。
根据越南老兵阮文金的回忆,越军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,冒着冷雨穿越高山密林,饿了就用雨水调和干米吃。有时候,大家太累了,只能分着抽一根烟。然而,所有士兵都心里清楚,这场反攻是生死之战,大家都做好了可能永远无法回家的准备。
据说,在进攻之前,越军有些士兵甚至要求吃掉所有的干粮和罐头肉,担心可能再也没有机会进食。越军政委理解士兵们的情绪,同意了这一请求。有的士兵甚至表示:“就算死,也要做个饱死鬼!”
在越南军队整装待发的前夕,第二军区指挥部已经下达了“不得后退”的命令,这使得士兵们对未来的生死更加无所畏惧。越军的进攻并非不知死活,而是深知此次反攻的决战性质。
三、7月12日的伤亡情况
7月12日的战斗持续了整整14小时,中越双方的伤亡惨重。越南方面的伤亡人数超过3000人,而中国军队则有380余人伤亡。双方的火力对比相当,但越南军队在组织和协同作战方面存在致命的弱点。越军在反扑过程中未能形成有效的合力,参战部队的行动时间几乎不一致,导致每个方向的攻击相互错开,进而导致失败。
尽管越南调集了大量兵力和火力,战场上的协同作战仍然无法做到完美。由于后勤保障的不足,越军在战斗中迅速失去了持续作战的能力。与此同时,中国军队则迅速补充了弹药和后勤物资,令越南军队难以继续前进。
越南士兵在回忆这场战斗时,总会提到一件事——在激烈的冲突中,他们仅仅依靠简单的米饭和咸盐度日,五六个人才能分到一罐200克的鱼罐头。这场战斗显现了越南军队后勤的不足,也揭示了他们在作战中的困境。
此次“7.12大战”的失败对于越南来说是一次重大的挫败。越南高层曾经认为,通过这场战争可以击败中国,但最终却输了这场豪赌。越南军队的失败不仅仅是战术上的失误,更是战略上的大错,失去了最宝贵的十年发展机会。
发布于:天津市配资公司官网网站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