司马家族,作为一个创立了王朝的家族,其名声却异常恶劣,几乎从曹魏时期的司马懿开始,便被人们不断指责,直到后来的子孙,也都未能逃脱这一骂名。尽管司马懿以胆大包天的篡位之举而闻名,但其实他也有一些让他不敢轻易触犯的人,其中,曹操和诸葛亮无疑是他极为畏惧的两位人物。除了他们之外,司马懿究竟还有谁让他心生忌惮呢?
在建安六年,虽然曹操并未正式成为丞相,但他已实际掌控了朝政大权。听闻地方官员推荐司马懿,曹操一向爱才,于是立即决定召他出仕。当时的司马懿,虽然渴望施展才华,却对曹操这种借天子之名操控朝政的做法心生厌恶。于是,他以自己患有风痹症为由,毫不犹豫地拒绝了曹操的征召。然而,曹操并没有因此罢休,反而愈加渴望得到这位名士。于是,他派人夜间探访,果然发现司马懿因病卧床未动,这才暂时放过了他。
然而,几年之后,曹操终于成为了丞相,手中的权力几乎超越了皇帝。此时,司马懿的拒绝再无实际意义,曹操强行征召了他入仕。尽管司马懿心生抗拒,但在曹操这样威权人物面前,他必须低头,特别是考虑到家人的安全,他最终只能屈从。这一决断让他深感曹操权力的强大,也令他逐渐转变了自己对汉室的忠诚,开始为曹魏效力。司马懿内心的野心也逐渐显露,曹操在观察他时,常常觉得他眼神如鹰视狼顾,这种锐利的眼神也为曹魏的覆灭埋下了伏笔。
展开剩余72%司马懿第二个畏惧的人便是曹操的儿子,曹丕。曹操之所以如此急切地将司马懿召入朝中,除了对其才华的欣赏,更是因为他有一个深远的用意——为自己的继承人曹丕找一位合适的导师。司马懿凭借家世和声望,成为了曹丕的首选,曹操也因此将教导曹丕的重任交给了他。曹丕也非常尊重这位老师,在司马懿的辅佐下,他的继承人之位日渐稳固,司马懿的声望也让他获得了更多支持。然而,曹丕并不满足于仅仅做一个魏王,他的志向远不止于此,这也让后来的局势超出了曹操的预期。
曹操去世后,曹丕继位,正式称帝,建立了曹魏政权,而司马懿自然成为了他的肱股之臣。尽管此时司马懿已拥有了不小的权力,但他并未敢肆意妄为。原因在于曹丕并非软弱无能的皇帝,反而展现出了帝王的威仪,令司马懿不得不保持足够的敬畏。更何况,曹操在临终时专门叮嘱曹丕:“司马懿非人臣也,必预汝家事。”这句话显然表露了曹操对司马懿的怀疑与警惕。曹丕明白父亲的多疑并非空穴来风,若司马懿有所异心,他绝不会轻易放过。因此,司马懿只能在曹丕在位期间安分守己,尽管他心有不甘,但由于此时他不过是文官且手中无兵权,所以即便有反叛之心,也没有足够的实力。
曹丕去世后,曹魏迎来了魏明帝曹叡,年纪轻轻的曹叡也算是司马懿的晚辈,司马懿已年事已高,作为曹魏的老臣,他也理应受到曹叡的敬重。然而,司马懿仍旧不敢轻易在曹叡在位期间有所图谋。为什么呢?因为曹叡虽然有一些荒唐行为,表面看似昏庸无能,但实际上他有着不容忽视的锋芒。在曹丕临终时,为了扶持曹叡稳固江山,他留下了一些辅政大臣,但曹叡上台后,始终没有将这些人当作自己的真正依靠。登基后,他一方面对外与蜀国和吴国激烈争斗,另一方面清除掉那些在朝廷中妨碍自己的人,这些辅政大臣就成了他清理的目标。曹叡在很短时间内就将这些碍眼人物处理掉了,这虽然并非直指司马懿,但也让司马懿意识到曹叡并非容易对付的人。
更何况,司马懿这时也开始培养自己的儿子们,试图将司马家族的势力进一步扎根于曹魏政权的深层,然而他也知道,若曹叡发现任何端倪,必定会毫不犹豫地将其清除掉。曹家的三代可谓是司马家的克星,而正如俗话所说,“富不过三代”,加上曹丕与曹叡都早逝,使得司马懿逐渐看到了自己反叛的机会。随着时间的推移,曹魏政权逐渐变得动摇,司马懿的反叛成本大大降低,最终,他成功地把握住了机会,完成了自己的野心。
司马懿的最终胜利,并非只是凭借个人的聪明才智,还得益于他对于局势的精准把控以及对每一代曹家君主的深刻理解。他的耐心等待和对时机的精准把握,最终为司马家族的兴起铺平了道路。
发布于:天津市配资公司官网网站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