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二战爆发之前,中德两国的关系非同寻常,特别是在军事领域。德国与中国通过“以货易货”的方式进行合作,交换了大量德国的武器和装备,而中国则用“三种资源”作为回报。这些资源是钨、锑和锡,这些金属对于当时德国的军火生产至关重要。
1937年,随着日本的卢沟桥事变爆发,日军宣称在三个月内消灭中国。然而,仅仅几个月后,中国军队便在淞沪会战中做出强烈反应。中国70万大军围攻22万日军,经过三个月的激烈战斗,造成日军伤亡9万余人。此时,德国的武器和军械师便在中国战场上崭露头角,不少人感到疑惑:德国不是和日本结盟吗?为什么会把武器卖给中国?
事实上,德国不仅将大量武器装备提供给中国,还协助中国建设军工厂、培养军官、设立军校等。1933年,希特勒上台后,直接宣布停止支付一战战争赔款,并开始全力生产军火。他充满野心,决心恢复德国的强大,但他对中国持有一定的偏见,这使得蒋介石感到不满,于是开始寻求与法国的合作。德国军事高层如佛采尔和塞克特则提醒希特勒:要想复兴德国,必须与美国、苏联和中国建立良好关系。美国曾在一战中给予德国帮助,不能忘恩负义;苏联虽然力量强大,但在军事扩张上十分激进,需谨慎应对;中国正在崛起,资源丰富,且热爱和平,合作的潜力巨大。
展开剩余78%然而,希特勒并没有听取这些建议,很快就面临了资源短缺的问题。德国在一战后失去了洛林和阿尔萨斯地区,这两个地区曾是钨、锑、锡的主要产地,而这些金属正是军火生产中不可或缺的原料。钨合金被广泛应用于装甲车、枪管、炮弹等部件中,具备极强的抗高温能力;而锡合金则是军用齿轮和装甲车的关键材料。
面对短缺,希特勒指派人员到欧洲各国采购,但由于战争赔偿和国际制裁,欧洲各国并不愿意提供这些资源。正当希特勒一筹莫展时,驻华的德国军事顾问给他提供了一个解决方案——中国有丰富的钨、锑、锡矿产,而且中国并未意识到这些金属的战略价值。于是,德国开始与中国达成交易,中国以这些金属矿物交换德国的武器和装备。
1938年,蒋介石同意了一项1.44亿马克的军火采购订单,德国供应40万套装备。然而,蒋介石当时苦于缺乏足够的资金,于是他通过与中国的军事顾问沟通,决定用钨、锑、锡矿石来支付这笔巨额订单。当时,中国的科技水平较低,连提炼这些金属的技术都不具备,更不用说利用这些金属生产现代化武器了。蒋介石便同意了德国顾问的建议,开始大规模开采这些资源,以交换所需的装备。
中德两国的合作始于清朝晚期。1879年,随着日本吞并琉球,清政府意识到海防的重要性,开始购买德国的铁甲舰。虽然后来两国因德国的侵略行为而关系恶化,但两国间的联系并未完全断裂。清朝灭亡后,孙中山提出与俄罗斯和德国的合作,而蒋介石上台后,因不满苏联与中共的关系,重新加强了与德国的联系。
1928年,蒋介石与德国签订了为期10年的军事合作协议,虽然此时德国已经是战败国,国际间对其有诸多限制,但双方依然在地下进行军火交易。德国当时面临巨额战争赔款的压力,经济一度陷入困境。而在欧洲,德国不仅失去了许多重要的工业区,还遭遇了极大的通货膨胀,这使得德国政府决定转向亚洲,尤其是资源丰富的中国,寻求新的经济合作。
在与中国的合作中,德国不仅获得了必要的资源,还为自己争取到了贷款,逐步摆脱了财政危机。中国虽然缺乏技术和资金,但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,正好填补了德国在军火生产中的资源缺口。蒋介石借此机会,获得了德国的大量武器装备,并通过粮食支付,缓解了财政压力。
然而,中国的军事状况远远落后于德国的预期。德国军事顾问发现,中国不仅没有生产手枪、步枪、机枪等基础武器的能力,甚至连一支系统化的军队训练体系都未建立。蒋介石对此表示关切,并开始采取措施改进。德国的军事顾问提出了13条建议,其中包括加强军队系统化建设,并在原有的黄埔军校基础上进行扩展,重点培养现代化军官。
德国专家还建议,在中国建设更多的军工厂和交通设施,确保能够有效应对即将来临的日军侵略。蒋介石意识到,中国必须立即着手进行现代化的军工建设,而德国则提供了相关的技术支持。通过与德国的合作,中国不仅得到了先进的武器和训练,还逐步开始建立起自己的军工体系。
随着希特勒上台,德国的政策发生了改变,开始将重心转向与日本的合作,而放弃了与中国的联系。这导致了中德军事合作的终止,尽管合作中带给中国的军事现代化进程取得了显著成果。但不管怎样,德国在抗战初期对中国的支持,特别是在装备和技术上的援助,发挥了巨大的作用,帮助中国抵御了日军的侵略。
尽管历史已经定局,但如果当时希特勒没有放弃中国,或许中国的抗日战争进程将会有所不同。但历史没有“如果”,在复杂的国际政治格局下,中德的合作是一个复杂且充满矛盾的过程,尽管如此,德国对中国的军事援助依然值得我们铭记。
发布于:天津市配资公司官网网站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